共和国日记编委会首页|TAG标签|RSS订阅 注册|登录

林炎志:成长的力量

时间:2020-03-20 08:32:24    来源:    点击:

  不熟悉林炎志的人,只注意到他是高干子弟,有一个打江山的父亲林枫;熟悉林炎志的人,认识到他是不靠祖宗的好汉。他靠三样东西闯江湖、干革命。

\


信仰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一为许多人所不屑的“砖”论,林炎志却一直老老实实地奉行,党组织需要他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为此,有人说林炎志愚忠,批评他缺少个性,没有人权意识。
  1986年,在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北京市只得了第20名,批评四起。担任北京市团委书记的林炎志,被组织“搬”到了市体委主任岗位上。3年下来,在全国第二届青运会上,北京市上升到第九名。1989年秋,政治风波刚过,41岁的林炎志再被“搬”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的位置上。3年之后,北大又恢复了稳定向上的局面。
  每一回搬动,都是啃硬骨头,林炎志都要“蜕”一层皮。但是,皮不白脱,功不唐捐,每一次,林炎志都到了极大的锻炼,好似又上一次大学。对于忠诚于组织的好处,林炎志有独到的理解:
  “到组织需要的地方去,很可能和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不符。但‘需要’就是最好的成长条件。因为有需要,你下多少功夫都能发挥出来。在客观需要的牵引下,‘特短’可以变成特长。”
  林炎志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中青年领导干部成长,他把忠诚于真理,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视为最重要的因素。具备这种忠诚的人,心中有真理,不会被表象蒙蔽,不会跟着感觉走。
  忠诚源于信仰。林炎志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让人颇感意外的是,他的这种信仰,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资本论》。
  1965年,林炎志17岁,是北京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会的主席,他写了入党申请书,希望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很快,文革爆发,父亲林枫遭遇残酷迫害,地位一落千丈,林炎志也受到冲击,被扣上“反革命子女”、“资本主义苗子”的帽子。他彷徨了,质问马克思主义:“我这么虔诚地信仰你,你为什么这么不公正地虐待我?”
  林炎志不再相信她,他要去寻找自己的信仰。他跑到北京图书馆,看了很多书,从各种宗教学说到西方的哲学,但是没有一样能够说服他。直到1968年下半年,他遇到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
  他连续看了两遍,为书里那种巨大的逻辑力量征服,觉得马克思说的是科学。《资本论》让林炎志意识到自己的“幼稚”——用个人的利益,去与祖国、人民这一类宏观的事物讨价还价;用善恶相报的主观意识,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斤斤计较。
  他的信仰,又重新回到了马列主义。只是比文革前,更加自觉和坚定了。而这,正是林炎志后来成长为中共党内“出色的理论家”和被誉为“少有的清流”的根源。
 
学习
 
  林炎志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父亲、革命家林枫。林枫是党内元老,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高级党校校长等要职。
  林炎志又是不幸的。文革中,林枫受到迫害,林炎志也跟着遭殃,1966年,就在他提前一年学完高三课程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暴风骤雨把他卷入到了混乱的社会。他在北京郊区当了5年农民,又干了6年工人。他多么渴望上大学,可是,由于出身的缘故,工农兵大学与他无缘,社会不断给他“穿小鞋”。
  读书,成了他生存下去的唯一的精神生活方式。
  在农场劳动,白天干活累得腰酸背痛,收工回来,很多人来不及洗脚,倒头就躺在供二十多人睡的大坑上。很多人失去了希望,觉得知识无用,他们放弃了学习。而林炎志信仰知识就是力量,他还在坚持。
  那时候,没有很多的书可以读,他逮着什么,就读什么。《毛泽东选集》读了十几遍,《资本论》读了三四遍。一本《赤脚医生手册》,他反复阅读,成百上千种中草药名称、人体360多个穴位记得滚瓜烂熟;找到一本前没皮、后没页的《大学有机化学》,林炎志欣喜若狂,书里把分子层次的物质结构描写得像个宫殿似的那么美,让他忘记了不幸;同样破烂的《天文学》里,写到天上有88个星座,他就天天背星座,半夜起来数星星……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77年恢复高考,29岁的林炎志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更重要的是,11年不间断的学习,训练了他的记忆力和思维力,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继续教育,对于个人来讲,关键就是要养成继续学习的习惯。”这是林炎志的肺腑之言。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求知热情始终没变。1994年至1999年,他攻读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2008年,担任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的林炎志,在他60岁的时候,又获得了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林炎志谦虚地说,自己岁数比较大了,又是利用业余学习的,所以这两个博士学位质量“不是很高”。但他也很自信:学跟不学不一样,学了之后知识系统了,能跟这个学科的人、用他们的语言进行交流。
 
贡献
 
  “党的事业是党员的贡献堆积而的。”林炎志把贡献视为表现个人才能的舞台,每个人真才实学的最终标准。
  打铁还需自身硬。林炎志努力学习,勇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不断展示自己的真才实学。他已经出版了五六本著作,包括《树坚不怕风吹动》、《没有个人功利的追求》、《笑迎挑战》、《不辱使命》等,其中有的书一版再版,有的则在党内引起较大反响。
  他著作中的许多观点,虽已发表多年,但现在看来仍不过时,给人启迪。例如,他1991年批评自由职业知识分子的弱点:知行分离、重知轻行;局部骄傲,在专业问题上实事求是,但轻视工农、政治、实践;等。
  林炎志出身于革命家庭,不忘革命老区。1995年,他在父亲林枫战斗过的晋绥抗日根据地(今山西西部吕梁山和内蒙呼和浩特一带)看到,老区很穷,教育落后,就和一般志同道合的干部组织了“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协会”。他们用自己的工资,一点点凑成一个基金,现在已累计发展到1100万元。基金的利息,用来奖励根据地的小学老师,该根据地一共有70多个县,受奖面已达35个。每个县每年奖励5位老师,奖金已经从刚开始时的500元,涨到了现在的1200元。
  2007年4月,得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扶贫工作后,林炎志专程跑到母校,发起“清华大学晋绥老区教育扶贫行动”,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携手建立了“清华大学晋绥老区协会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每年无偿输送适合当地干部、中小学师生和农民的优质课程资源。
  增长才干是为了贡献,贡献是因为信仰,因为忠诚于党和人民。这,就是林炎志的逻辑。而今,在这条没有个人功利追求的道路上,年逾花甲的林炎志天天向上,越走越远。
 
 
  《清华继教》2009年第6期:《成长的力量》一文,是在2009年两会期间,清华教育扶贫杂志记者采访林炎志会长后写成的。











声明:该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纠错电话:010-87728712

  上一篇:《共和国日记》编委会2020新春贺词

  下一篇:《共和国日记》荣获2020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