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日记编委会首页|TAG标签|RSS订阅 注册|登录

编委会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就编撰体例等问题座谈并签订编撰协议

时间:2013-07-12 17:19:19    来源:共和国日记编委会    点击:
  7月9日,《共和国日记》编委会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会议室签订《<共和国日记>编撰协议》。编委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和编委会执行主任、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林炎志等出席签字仪式。
  《共和国日记》编委会秘书长邵祥与当代中国研究所科研管理部主任于俊霄分别代表双方在《编撰协议》上签字。《协议》中规定了当代所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1958年卷、1959年卷、1960年卷、1961年卷共4卷的编撰工作。
  签订仪式前,《共和国日记》编委会和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专家们举行了座谈。
  编委会秘书长邵祥首先就大型历史文献《共和国日记》编辑出版的初期设想、书名确定到具体策划的过程做了介绍。自2004年10月《共和国日记》编辑出版设想初步成型后组成编委会,2009年林炎志同志加入编委会,随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平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社科院院长陈奎元同志,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同志,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同志,新华通讯社社长李从军同志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都陆续参与进来,并在2006年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规划,直至2013年正式出版,前后经历了九年时间。其中1949年卷通过两年的时间编撰完成。《日记》编委会在拥有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中国史学研究领域领军团体的支持的同时又可以站在新闻角度的来编写,努力做到既有权威性、资料性、实用性、唯一性、创新性、准确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编委会副秘书长、编辑部主任樊如钧同志就《共和国日记》的《编辑细则》的相关情况作了说明。为了书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体例规范统一,编委会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在编撰1949年卷两年多的时间里,反复研讨切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编撰细则》。根据《细则》争取做到“大事不漏”,每天的大事都有记录;“有血有肉”,以“日记链接”的形式把当天发生的事情用回忆录、评论文章等素材的方式串起来,更立体的、丰富的表现每一日。照片的采用量初步定为每年150-200张,每一卷有一张年度照片,每月有月度照片,争取做到历史上留存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的照片都能在本书中得到展现。《编撰细则》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了多次研究归纳修改,但仍需要在专家们的指引下不断完善。
  林炎志在发言中介绍了他初到编委会时做的一些组织情况,并指出,《日记》应该是一部社会史、全景化的书,将来要有研究性质和检索功能。他认为《日记》是具有前沿性的,现有的1949年卷还无法马上体现,但是会在将来越来越凸显出来。他还讲到要重视观点和素材的关系。《日记》需要用观点统率素材,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史料、素材的观点越来越多元,这就需要做到观点要有一定的历史高度和理论高度。
  李捷同志对这次会议作了总结,他表示,《日记》的编撰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代中国研究所会竭尽全力完成。宋平同志为《日记》写的序言中希望“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共和国日记》”可以和“无论资料或论述都具权威性的国史稿(《中国人民共和国史稿》)”相映成趣,“使国史的庞大架构更加血肉丰满”,这是对当代所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他要求大家多开动脑筋,多想些办法,多提些建议,按照《编撰细则》把书编得生动活泼。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陈东林研究员,主任郑有贵研究员,副主任王瑞芳研究员,政治史研究室主任李正华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宋月红研究员,政治史研究室副主任张金才研究员,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姚力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原主任刘国新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孙丹副研究员,科研办公室学术处副处长狄飞和编委会副总策划、办公室主任刘冬波,编辑部副主任熊伟。
 
《共和国日记》编委会
2013年7月24日


\
《共和国日记》编委会执行主任林炎志同志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同志在会上交流
\
《共和国日记》编委会执行主任林炎志同志讲话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同志讲话
\
座谈会现场
\
《共和国日记》总策划、秘书长邵祥同志(右)与
当代中国研究所科研办公室主任于俊霄同志(左)签订编撰协议
\
参会人员集体合影
 

声明:该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纠错电话:010-87728712

  上一篇:媒体报道集锦

  下一篇:《共和国日记》项目说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