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炎志同志在《共和国日记》首发式暨研讨会上讲话
时间:2013-06-07 11:41:35 来源:共和国日记编委会 点击:
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林炎志同志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我谨代表《共和国日记》编辑委员会欢迎大家参加《共和国日记》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为了忠实、生动地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戮力同心、奋勇前行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不断胜利的光辉历史,《共和国日记》编委会从酝酿、编撰到送审、出版,历经近7年时间,现在终于把设想变为现实。
《共和国日记》是一套大型的日记体国史文献丛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第三研究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和当代中国研究所是本套丛书的编撰单位。丛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联合出版。今天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本套丛书的第一卷(1949年卷)。
我叫林炎志,吉林省委原副书记,在《共和国日记》编委会中担任编委会执行主任。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嘉宾。
参加首发式的嘉宾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同志、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王灵桂同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武国友同志、第二研究部原主任张化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张鹏同志, 中宣部出版局审读室的戴其鸣同志,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出版管理司副司长阎智红同志,当代中国出版社社长周五一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茂荣同志,《共和国日记》总策划、编委会秘书长邵祥同志。
应邀出席首发式的新闻媒体单位有: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北京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
今天有两个任务,一个是首发式,有这么多新闻界同志来参加,另外一个任务是对出版编辑有一定的研讨,这实际上是一个史学上新的创新,所以在这方面会有很多的专家,虽然我介绍的都是各位的行政职务,实际上都是我们国家史学界,尤其是近现代史学界的重要的专家。他们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史和当代史都曾经做出重要的贡献,而且将来会起非常大的作用。
《共和国日记》编委会主席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同志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同志、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同志担任编委会主任。自从编委会成立以来,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新闻出版总署、新华社、原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和国家前领导人宋平同志专门为《共和国日记》丛书撰写序言。这个序言有些内容是我们本次研讨会的指导。宋平同志的序言是这样说的:
十八大前夕,几位同志来,说他们正在编辑《共和国日记》,一年一本,“十一·五”期间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经过五年的工作,即将出版,要我写个序言。
翻阅日记1949年卷清样本,按月、周、日依序写来,仿佛又回到那些激情澎湃的日子。当时我30岁出头,在东北做工会工作。民族危亡中投奔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地和国统区,亲见先烈牺牲和身边战友倒下,他们毕生奋斗和为之献身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党的旗帜插遍祖国大地,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随着共和国的诞生来到。当时我在沈阳,在广播里收听北京的庆典,和同志们一起欢呼跳跃。记得当时沈阳举行庆祝建国的大会,十几万人涌上街头,全城淹没在红旗的海洋里。我在波涛汹涌的游行队伍中,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加奋发地工作。
从那时起,60多年过去了,我成为行动迟缓的老人,而我们的党和共和国却永远年轻,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创造,真正是日新月异。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正式出版。这是一部中央审定、无论资料或论述都具权威性的国史稿。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共和国日记》,可以和这部国史稿相映成趣,使国史的庞大架构更加血肉丰满。一个人可以有日记,现在是共和国的日记。为国家记日记,是一种史学创新。编年体和记事体相结合,重现亲历者当时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引入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活动,避免过多会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累积造成的沉闷,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察社会百姓之生态,历史就活了、生动了。
中华民族有吸取世界文明成果的博大胸怀和进行新的创造的恢宏气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但是中国岿然不动,站住了、发展了,靠什么?归根结底,靠社会主义,靠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小平同志讲,中国的事情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世界各国的经验很多,需要分析、消化、结合中国的实践,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经验。即便是自己失败、曲折的教训,科学总结,引为借鉴,也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现在编写《共和国日记》有好条件。有党的历史决议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指导,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可以参酌,又出版了不少回忆录。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把握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主线,伴随国家发展的脚步,一部一部编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取得丰富的经验。
祝贺《共和国日记》出版,愿它作为我们伟大国家的信史,发挥认识过去和创造未来的作用。
我们非常感谢宋平同志为我们写了这么一篇感情真挚、深刻的序言,这一直是我们最近一两年进一步把书稿的编撰原则,怎么能够推向进步,提高标准的一篇指导的文字。
下面,有请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王灵桂同志发言。
…………………………………………………………
现在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发言。
…………………………………………………………
下面,有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主任武国友同志发言。
…………………………………………………………
非常感谢武国友同志的发言,武国友同志发言的评价非常高也非常在行,是专家学者级角度的评价。我作为这件工作的组织者之一,应该按照武国友同志的总结继续发展。因为党史是政治上的总头,不光对事实、史实、学问知道的清楚,关键是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对历史的观察有一定的洞察力。他们是《共和国日记》49年卷的开山鼻祖。
下面,有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的张鹏同志发言。
…………………………………………………………
最后,有请《共和国日记》1949年卷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原主任张化同志发言。
…………………………………………………………
感谢张化同志,张化同志是1949年卷主编,是这部书的开山鼻祖。第一卷编起来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体例,这本身是个创新,创新上面的各种结构、比例的掌握张化同志肩负着重担。另一个很难就难在1949年材料特别丰富,刚才张化同志讲到几个细节,我听完之后非常受感动。严格讲,这一年这样感动的史料特别丰富,但是每卷定的都是80万字,容量就这么大,取舍上非常难。49年卷首发式实际上给后边作了一个样书。我非常感谢、非常钦佩张化同志,张化同志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问题的一名专家,也希望张化同志继续发挥能量。
刚才武国友同志讲到的这三个权威编撰机构,高度绝对够了,从党和政的历史方面已经到头了。我愿意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为他们服务。这批专家非常宝贵。他们研究这段历史许多年。而这段历史,我请陈奎元同志挂帅,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我非常有感触。他说,现在中国的地位还不太高,当然还在迅速提高,但是中国复兴崛起也招了不少敌人。所以新中国的这段历史,有敌人的诋毁、诬蔑,有中国地位不太高的约束。他认为再过一百年,49年这段历史会成为世界史上丰富的材料。我深信这些话。我认为中国1949年前后这场革命,加上改革开放,再过一百年,二百年,不一定在什么地方反复的重现,所以我们搜集的这些内容,可能看起来是小事。但是,这段历史的价值一百年,二百年之后比现在还受重视。而且不仅仅是中国人重视,是世界人重视。全世界都会尊重中国人在这段时间的创造。这对人类历史的贡献可以说是世纪性的。
通过秘书请宋平同志的时候,他说他给中央写了文件,不参加活动、组织,不题词,不写东西,但是就在这件事上,他破格了,这是共和国的分量。陈奎元同志也是破例。这两位老人,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对得起这些老同志这样器重这个体裁,看重这件事情的意义。
《共和国日记》首卷完成之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全力开展下一个版块的16卷,将来文革版块和改革开放版块也会启动。而且党史也陆陆续续会有大量的精神产生,这都是我们的指导性思想。国史稿也搜集了大量权威的文件。在这两个框架指导下,我想我们这本书相当于一个社会史,配套的相应工作也更好做一些。我们预计这些板块三年之内争取出齐。小康板块也加快工作。作为多功能的历史工具书,要多角度、多场合使用,所以必须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将来在后续编辑的时候,改进检索的设计和标引深度,提升本书的可检索性能。它不完全是政治、文件、会议,还有大量的社会生活故事,故事性很强,人物出场的多,事件多,所以多角度检索是我们的一大难题,好在现代化计算机的数据库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我们在这方面再继续发展。另外,《共和国日记》是一部大型历史文献,有连续出版物的特点,它将跟随共和国发展的脚步一年一卷的编下去。组织《共和国日记》和编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将来继续以党的历史决议,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握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主线,伴随着全面小康的脚步,见证共和国的繁荣和强大,一卷一卷的编下去,我们的编辑水平越来越提高,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感谢大家今天到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