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日记编委会首页|TAG标签|RSS订阅 注册|登录

张化同志在《共和国日记》首发式暨研讨会上讲话

时间:2013-06-07 10:39:12    来源:共和国日记编委会    点击: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原主任张化研究员

 
  《共和国日记》1949年卷在编委会和我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出版了。
  提起1949年,可能许多人会想到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关于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的庄严宣告,想到缓缓升起的崭新的五星红旗……。而对这一年中国形势的急剧变化、跌宕起伏、势不可阻、浩浩荡荡,或许还了解不够。特别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亲身见证新中国成立的一代人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完整地记录并再现这段历史尤其显得重要。
  《 共和国日记》1949年卷,以日记体记载了这一年旧中国衰落灭亡、新中国孕育诞生的历程,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建设蓬勃展开,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为国家写日记,是一种新的题材。我以为,《共和国日记》1949年卷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体例有所创新
  《共和国日记》采用比较灵活的日记体,广泛收录公开出版的档案资料,党和国家领导人年谱、传记中的相关史料,《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的新闻稿件,以及地方、部门、基层单位的资料。每年为一卷,逐日记述当天发生的大事。这在现代史题材的工具书中是不多见的。
  在编写方式上,《日记》不仅有正文,还有附录。为充分反映正文内容,在正文之后以链接形式收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旁观者的有关日记、回忆录等,以及一些新闻记者、作家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通讯报道、图片等。这些史料提供了从个人角度所观察到的鲜活人物形象和精彩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比如,5月首页配有一张上海解放后解放军和衣抱枪、露宿在“十里洋场”街头两侧的图片,这在档案文献中是看不到的,其“此处无言胜有言”的功效也是许多文献所达不到的。这些史料与正文“链接”后,可以互为补充,把对历史事件的概略记述与亲历者、旁观者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和现场氛围衔接起来,帮助读者特别是今天的年轻读者更加具体地了解当年的历史,也使当年的历史更加血肉丰满,更有可读性。这种编写方式,可以说,是突破“文山会海”套路的一种尝试。
  第二,视野比较开阔
  1949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风云激荡、扭转乾坤的一年。为了从总体上反映1949年历史发展的进程,《日记》注意把握全局,全面再现历史进程,不仅反映这一年对历史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共两党的军事斗争,而且注意反映国共谈判;不仅反映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活动,而且注意反映地方、部门、基层的情况;同时,对这一年社会经济、文化、民生、外交等方面的情况也予以反映。
  将北平、南京、上海、太原等大城市的解放与战场外的人心向背结合起来,是《日记》注意把握的重要方面。《日记》记载了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随着平津、淮海等战役的推进,在国民党阵营中,从中央军到地方军,从陆军、海军到空军,出现了整军、整师的将士起义。日记将这些起义逐一记录,可以看出起义发生的时间之密集和地区之广泛。起义将士发表的声明虽然表述不一,却表达了一个共同思想:与国民党反动政权决裂,拥护毛泽东八项和平主张,愿为建设新中国、建设中国自己强大的国防而贡献力量。《日记》还记载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分崩离析之际,众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由各地络绎不断地到达解放区,再汇集到北平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1月22日,到达解放区的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谭平山等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民主阵营之内,绝无反对派立足之地,亦决不容许有中间路线之存在”,“愿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而贡献力量。在这些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中,不少人是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党员,或是功名卓著的抗日将士。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他们作出弃旧图新的抉择,表明他们看清了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公开自觉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站到了人民革命阵营一边。
  与国民党统治区腐朽衰败、人心涣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解放区。《日记》记载了解放区万众一心,踊跃支援前线的情景。土改后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解放军打到哪里,农民就跟到哪里,修路、造桥,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运上去。每解放一个城市,解放军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8月4日当程潜、陈明仁将军起义的通电发出后,长沙市民欢欣若狂。当解放军进入长沙时,10余万长沙市民出城8里之外迎接,高呼“我们的亲人来了”,“大长沙翻身了”。长沙市内天天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
  通过这些真实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旧时代终结、新时代到来之前,百川入海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正如在筹备成立新中国的政协会议上宋庆龄所说:我们达到今天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唯一拥有人民大众力量的政党。也在这次会上,民盟中央主席沈钧儒把建立新中国称作“一个伟大的开端”。重温六十多年前这些精辟的话语,我们对新中国的诞生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今天,如果有人对为什么中国会是共产党领导,而没有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仍然存有疑问的话,就请看看这些真实的记录吧!
   三、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大量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使《日记》有血有肉,细节鲜活,可读性较强。
  10月1日开国大典是这一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日记》多角度地选取有关报道,关于升旗式、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充分展现出在首都乃至全国从未有过的热烈气氛:10月1日前一天,北京到处张灯结彩,人们自动涌上街头,大声喊出“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的政府垮了,我们永不再受他们的气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广场上的欢呼声立刻翻江倒海地爆发与城楼上互相呼应;毛泽东亲自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54尊礼炮惊天动地震响起来,象征全国人民坚强而雄伟的团结力量。一篇《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的报道写到:毛主席是一直和人民在一起的。从下午3点到晚上10点,他的手几乎一直是高举着,向群众有力而迅速地摆动。他的半个身子时常伸出栏杆外面去举手招呼群众。广场上川流不息的群众呼喊“毛主席万岁!”的时候,主席就从播音器里面高呼:“同志们万岁!”楼上楼下一呼一应。作者在结尾处说:“我确信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我们几千年来的希望,我们几千年来的要求,要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五者俱备的国家的要求——在过去常常使人称为是白日大梦,或者是唱高调,现在这个几千年来的大梦一定会实现了。”这些生动地记载在其它史书中仅有寥寥数行,而在《日记》中则得到完整的收录,今天读来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日记》不仅反映了共产党领导召开新政协和制订共同纲领的过程,还反映了地方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过程。比如,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开到第5天时,毛泽东参加会议并讲话。他随身取出一个隐名市民写给他的信,交会议处理。该信提出的物价高涨、捐税多失业多的问题,引起代表的热烈讨论。会议为此而延长了时间。这种多方协调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一些受过英美式教育的社会人士来说是别开生面的。清华大学教授费孝通写下“我参加了北平各界代表会”一文说:“最近这6天,我上了一课民主课”,“30多年来我所追求的梦想,在这6天里得到了。这是什么呢?是民主。”
  在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过程中,新的社会风气开始出现。
  在新解放的城市刚成立的政权有一个特点:替老百姓办事。为解决农民进城购买物品和销售产品的困难,石家庄等地成立了农民服务所;北京、沈阳、哈尔滨、长春、吉林等城市普遍建立工人夜校。在自然灾害、瘟疫流行时,中央人民政府各机关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节约小米2斤,救助灾民。河北省在区、村干部和共产党员的带动下,开展“一碗米”救灾运动,捐献粮食二百余万斤。
  在新风气开始出现的同时,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也逐步展现。《日记》记载:9月10日北平学生学习苏联开展星期六半日义务劳动,参加修筑天安门广场的劳动。参加劳动的学生在抛弃轻视劳动的旧观念时,一致表示愿意长期实行星期六义务劳动,向苏联及其他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青年看齐。也在9月,中苏友好协会在中山公园举办苏联建设图片展览会。成千成万的观众在看过这些图片后,“心里都深深地印着这样一句话:向苏联学习!”看完这些六十多年前的记录,人们会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历史走向和民众心理有进一步理解。

声明:该网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纠错电话:010-87728712

  上一篇:武国友同志:《共和国日记》大型丛书所蕴涵的三个突出特点

  下一篇:张鹏同志在《共和国日记》首发式暨研讨会上讲话